可能有些小伙伴过的中元节是“七月十四”而不是“七月十五”,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呢?
有这样一种传说是:大约在宋代,北方战乱,一批汉人仓促南逃。但就在逃走前夕,他们碰到了一个挫折:如何把祖宗带走?按传统,只有在大年节 、清明 、重阳和中元节祭奠祖先时,祖先们的亡灵才会聚拢回家,能随着灵牌走。此时离中元节(农历七月十五)只有一天,但他们已经等不及。为了聚拢祖先们的亡灵,他们决定提前一天过中元节,把祖宗的亡灵集中起来,然后带着祖宗牌位逃往南方避难。
后来,为了纪念这个日子,逃往南方的汉人就把中元节改为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十四过。现在,“七月十四”已经是很多南方汉人和少数民族共同的节日。那么中元节的习俗都有哪些呢?
中元节习俗
1
祭奠祖先
吴地旧俗,中元节家家户户不分贫富都要在家过节,或上坟祭拜,表示对先人的怀念。据《吴郡岁华纪丽》记载:中元日,都在五更天用素菜祭祖,新亡者之家则更早。富裕人家还延请和尚羽士设坛打醮诵经,悼念先祖。
后来,祭奠典礼移至下战书,除用酒菜等祭奠以外,还焚烧纸钱、锡箔等供先人在阴间享用。过去,在中元节这天,有善心的老姑苏还会对那些没有子嗣的孤魂野鬼进行祭奠,即所谓“祭无祀”。
2
放河灯
河灯也叫"荷花灯",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烛炬,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,任其漂泛。放河灯的目的,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
3
吃鸭子
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,良多地方包括姑苏人都会选择吃鸭子。为什么呢?由于“鸭”就是“压”,取其谐音,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。
4
祭奠土地和庄稼
农历七月十五,民间还盛行祭奠土地和庄稼。将供品撒进田地。烧纸以后,再用剪成碎条的五色纸,环绕纠缠在农作物的穗子上。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,获得大秋丰收。
5
虎丘中元庙会
七月十五“虎丘中元庙会”以往长短常热闹的,每当清明、农历七月半以及十月初一,在山塘街都要举行出会流动,俗称“三节会”。
6
盂兰盆会
佛教典礼中,佛教徒为了追荐祖先举行“盂兰盆会”。佛经中,《盂兰盆经》以修孝、顺励佛家弟子,实行追先、悼远的俗信旨意。
7
中元普度法会
中国道教,全年的法事嘉会有三次,合称为“三元”。正月十五日,称为““上元”,是天官紫微大帝赐福日,主要是举行赐福的典礼。七月十五日,称“中元”,是地官清虚大帝赦罪日,用以赦免亡魂的罪。十月十五日,称为“下元”,是水官洞阴大帝解厄日,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恶运。
8
吃团聚饭
中元节禁忌
除了各地习俗之外,民间还一直流传着一些中元节的禁忌。忌乱拍他人肩头、忌将筷子插在碗上、床头忌挂风铃、忌偷吃祭拜的祭品、忌等闲的回头、忌吹口哨等等。
当然啦,这些禁忌只是坊间的传说。中元节主要是寄托对祖先的思念,更重要的是珍惜与身边亲人共处的时光,“开心地吃一餐团聚饭”。
对于那些文人墨客,他们选择用诗词来在中元节寄托哀思。古往今来,诗人们写作了大量描写中元节的经典诗词,使得这一天也布满了文化意味。
《中元作》
【唐】李商隐
绛节飘飖宫国来,中元朝拜上清回。
羊权须得金条脱,温峤终虚玉镜台。
曾省惊眠闻雨过,不知迷路为花开。
有娀未抵瀛洲远,青雀如何鸩鸟媒。
《中元夜百花洲作》
【宋】范仲淹
南阳太守清狂发,未到中秋先赏月。
百花洲里夜忘归,绿梧无声露光滑。
天学碧海吐明珠,寒辉射宝星斗疏。
西楼下看人间世,莹然都在清玉壶。
从来酷暑不可避,今夕凉生岂天意。
一笛吹销万里云,主人高歌客大醉。
客醉起舞逐我歌,弗歌弗舞如老何。
《请告南归留别同馆(中元作)》
【唐】李群玉
一点灯前独坐身,西风初动帝城砧。
不胜庾信乡关思,遂作陶潜归去吟。
书阁乍离情黯黯,彤庭回望肃沈沈。
应怜一别瀛洲侣,万里单飞云外深。
版权声明
文中如有转载的文章涉及到您的权益及版权,还麻烦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,谢谢配合。
最新留言